“帅哥,在家吗?”咋听好像是在喊一名帅小伙,但开门的却是年过六旬、面容沧桑的老者。他叫帅林龙,今年已经60多岁了,是土生土长的株洲人,而据市公安局统计,本地帅姓超过4000人,主要以帅家湾为中心,分布在云龙示范区和荷塘区。
据族谱以及史料记载,他们和他们的祖先,已经在株洲生活了600多年。
因为姓氏关系,帅林龙已经被人叫了许多令人误解的称谓,例如“帅哥”、“大帅”、“老帅”等等,碰上特殊情景,令人啼笑皆非。
“帅”、“师”两姓同源
据帅林龙家藏的《帅氏家谱》介绍,“帅”姓、“师”姓原本一家,同源“姬”姓,晋朝以前,“帅”姓都是姓“师”,主要有两个来源:一说是黄帝推举力牧为将军统领军队,其子孙封地于师城,后裔遂以“师”为姓;另一说来源于乐师,周朝负责管音律的官员称“师”,后来,一些通晓音律的文人也以师为姓,例如孔子的老师师襄子。
至于何时改姓? 《帅氏家谱》记载,在晋朝时,师氏后裔师昺(音同丙)在当时是个文武全才,官至大司徒、右将军、兵曹尚书,帮助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司马炎代魏立晋之后,追尊自己的伯父司马师为晋景皇帝,因晋景皇帝司马师的名字中有“师”字,为了避故君主名讳,师昺就效仿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师呙,将自己的姓氏字“师”省去一横,改为“帅”。
从此,师昺以及其他同朝的师氏族人、后裔子孙们即沿袭帅姓,根据家谱记载,株洲的“帅”姓子孙就是师昺的后裔。
株洲帅姓人士超过4000
据《帅氏族谱》介绍,从帅昺开始,帅姓已经繁衍了60多代人,经过1700多年的风风雨雨。原本聚居在洛阳、长安一带的帅姓家族,晋武帝司马炎死后,爆发了著名的“八王之乱”,帅姓一支开始向南迁徙。
迁徙至浙江金华帅氏后裔帅逢原,考上进士,在任江陵都统制之时,部分亲族跟随他迁居到江西奉新县。元末明初爆发鄱阳湖大战,朱元璋血洗湖南后,聚居江西的帅葵奉朱元璋之命,迁居湖北枣阳县。1393年,帅葵之子帅登辅又迁居株洲市龙头铺帅家湾。
帅林龙介绍,帅姓子孙迁居株洲后,开始在当地落地生根,历经明、清两朝600多年,人丁已经繁衍23代。
根据市公安局统计,目前居住在株洲的帅姓人氏已经超过4000余人。他们以帅家湾为中心,主要分布在荷塘区仙庾镇、云龙示范区龙头铺镇附近,尤其以帅家湾、董家冲、龙头铺为多,帅姓宗祠就在帅家湾,而帅林龙所在的戴家岭帅姓人并不多,不到100人,也是近代从帅家湾迁居此地的。
耕读传家,教育旺族
帅林龙介绍,帅氏子孙世代勤劳,有耕读传家的传统,由于性子普遍偏急,所以祖先为后辈立下了家规,供他们遵循。
《家规十则》:孝父母、和兄弟、务本业、重祖茔、正名分、慎婚姻、从节俭、禁嫖赌、严争讼、睦乡邻。正因为有这种家规约束,帅姓一族在600年前的荒芜之地,逐渐在株洲逐渐繁衍壮大。
同时,帅氏一族十分重视教育,所以六百年来也出了不少人才,民国年间,帅姓后人还有不少人加入到革命当中。株洲帅建勋就曾是黄埔五期的学员,参加过北伐战争、抗日战争,并以战功晋升少将军衔。
一声“大帅”退敌军
因为姓帅,给帅林龙和他的族人带来不少的“幸福”。“我们帅姓族人,不管长幼,经常被人喊作‘帅哥’,这可是其他姓氏享受不到的。”帅林龙说,他六岁时就被邻家妹子叫“帅哥”,这个令人称羡的“帅哥”名号被人叫了几十年,“邻居现在还这么叫呢!”以至于有时,帅林龙经常被人误认为年轻帅气的小伙子,“可惜我的女儿享受不到了。”
除了被人当做“帅哥”,帅姓族人也有其他“误会”。帅林龙给记者讲了一个民国时期帅姓故事:有个姓帅的年长者去当兵,被当兵的称呼“大帅”,在一次战役中,双方势均力敌,拼杀得十分激烈,有一次“大帅”的阵地忽然遭到敌方偷袭,一旁的士兵见到大喊,“大帅,敌人来了!”敌方听闻此语,以为对方早有准备,连忙撤退。
[稿源:株洲晚报][作者:温琳唐瑞][编辑:张广蓉]
|